橘邦通 - 化州化橘红官方网站 化橘红交易服务中心平台

标题: 赞!八十高龄的化州人仍致力化橘红工艺传承! [打印本页]

作者: julw    时间: 2017-12-4 09:51
标题: 赞!八十高龄的化州人仍致力化橘红工艺传承!

据现存史料推测,化橘红原为野生柚树,由于吸收了土壤中“礞石”(礞石可以除痰)的精华和微量元素而具有除痰化咳的功效,又因为其药效显著,所以自古以来就受人们推崇和被誉为“南方人参”。而一提到化橘红,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化州化橘红和李家园。如今,李家园第24代传承人李中经已从事化橘红行业70年,不仅擅长化橘红种植与制药,而且还掌握着从祖辈那里传承下来的化橘红工艺品制作。

年轻时辗转各地
制作化橘红
相传,古时候的化州受到山中瘴气污染,许多人纷纷感染了咳嗽病。为了医治民众的咳嗽病,郎中罗辩到处寻找治咳嗽的药。在寻找药物的途中,罗辩因长途跋涉、风吹雨淋也感染了咳嗽病。一天,他为了避雨和休息便躲在一棵树下,而且神奇的是当他喝了树底下一汪飘着白花的积水后,咳嗽居然减轻了,所以他便决定在这住下来、潜心研究这棵树和小白花。由于这棵树果实的瓤肉带有红色,故罗辩把这棵树命名为“化橘红树”,小白花为橘红花。而经过研究,他发现烤干的化橘红花和化橘红果能够医治咳嗽,且效果好。不过,这棵化橘红树每年只能收获一次,必然供不应求,而且考虑到宝山的土壤蕴藏着大量的矿物质——礞石。礞石具有除痰功效,可以使化橘红的功效更好,所以罗辩把嫁接出来的橘红苗种植在宝山,并请了一位姓李的人来帮助种植、加工及管理。李中经说,这位姓李的人就是他的先祖。

李中经1937年出生化橘红世家,从小就受到祖辈的耳濡目染,不仅擅长化橘红种植和制药,而且还掌握着从祖辈那里传承下来的化橘红手工艺,所以李中经一生都辗转在各地制作化橘红。1955年至2006年期间,李中经先后在湛江、化州、广西等地工作,均担任生产技术员一职,负责加工化橘红。李中经告诉记者: 他15岁就开始教别人做化橘红了。1955年,在湛江吴川县上隔海农村生产队教社员用柚子皮加工成七爪橘红厚片,称为光青橘红。1956年,高州县云卢农村生产队也邀请他去教社员加工光青七爪化橘红皮,当时各地药材公司都设有这些光青七爪化橘红皮的收购点。

在湛江工作时,出口的化橘红都盖上李家园的公章才出口,因为如果没有这个公章,外国人是不会要货的。1965年,在化州工作时,李中经还亲自送过李家园的化橘红给李宗仁夫妇。1980年,李中经在化州镇创办企业时,生产出来的化橘红冲剂和橘红膏,属全国首创,因此被上海市第二军医大学授予“科技成果奖”。



接力传承化橘红雕刻工艺
其实,李家园除了化橘红出名之外,其制作的工艺品也非常受欢迎。在民国期间,李家园的化橘红工艺品曾获得国际“加拿马”农副产品的金奖,参加法国工艺品展时获得了银奖。

李中经告诉记者,以前李家园的工艺也是最好的,当时做这些工艺的都是女性,他的母亲便是其中一位出色的工艺人,他的化橘红工艺主要也是跟母亲学习的。而且,在以前这些女工艺人还会用化橘红的小乳果雕出一个“寿”字,然后再把108颗雕有“寿”字的乳果串成佛链,但是现在这个“寿”字佛链已经没有人会做了,非常可惜。因此,为了不让祖辈那里传承下来的工艺丢失,将橘红工艺代代传下去,其公司除了炮制化橘红,还生产化橘红烟斗和化橘红茶叶罐等。

据李中经介绍,化橘红茶叶罐一般是采用最大的化橘红果做原料,然后再经过摘果、焯水、晾干、烤烘等一系列步骤后再做成一个茶叶罐的形状,最后再用手工雕刻花纹。但是,由于从摘果开始到雕刻成一个茶叶罐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所以现在雕刻茶叶罐的人也越来越少了,目前能雕刻出最好茶叶罐的师傅已寥寥无几了。

2012年,李中经被评为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中医药文化(化橘红中药文化)的代表性传承人,但他还是遗憾地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和那些做化橘红工艺品的人都已经慢慢老去,眼力和体力也跟不上了,没办法继续做这些工艺品了。”现在公司里只有李中经的两个侄女还在继续做工艺品,其中一个侄女五十多岁,另一个侄女三十多岁,两个侄女每人每年出产1千多件工艺品,目前化州李家园化橘红工艺品的市场可以说主要是靠她们两个人撑着,而且化橘红茶叶罐供不应求,故李中经十分担心不久的将来茶叶罐、烟斗等化橘红工艺品也会像“寿”字佛链一样慢慢失传。也因此,李中经表示,现在只要遇到对化橘红工艺感兴趣的人,他都愿意言传身教,但还是会有忧虑。因为做这个工艺品需要耐得住寂寞和要有极大的耐心,现在的年轻人很难坐得住,所以即使教他们也不一定能做得来。

虽然化橘红工艺传承难,但让李中经感到欣慰的是二儿子李艺峰从小就对橘红感兴趣,一直以来都跟在他身边学艺,“现在儿子可以出师了,也算是后继有人。”李中经笑呵呵地对记者说。






欢迎光临 橘邦通 - 化州化橘红官方网站 化橘红交易服务中心平台 (https://www.jbtong.cn/) Powered by Discuz! X3.2